「漁、樵、耕、讀」是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四個主要行業,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。那時退休或者是退隱的人,多半會在這四者之中擇一做為生活的重心,也代表自己與世無爭跟恬淡自如的心境!
現代人生活忙碌、工作緊張,辛勞了大半生臨退休之際,總想調整生活步調,換個環境,如果能夠回歸自然田園,那就更加理想了。因此,近年來在人口稠密的台灣,也興起了退休族搶進農地、嚐試當起新鮮農民的風潮,可說正是反映這種對田園生活的隨興和淡泊人生的嚮往。
▲照片引用自聯合報2017-07-03「六位退休校長追尋田園夢」的報導
家中兄妹三人,年長成家後分居北、中三地,每逢年節假日都會回到台北父母居處探視,並藉機互動交流,聯繫親情。然這幾年二老離世後,失去共同的重心,兄妹間往來少了,一年難得見上幾次,頗有日漸疏遠之虞。況且大家年紀漸長,也都到了退休之齡,因而萌生建構一塊農地,做為日後家族聚會、休閒,共享田園之樂的想法。
經過年餘的四處走訪勘查,大台北地區地價太高不在考量之內,東部宜、花、東因距離遙遠,往來費時,且易受颱風天災影響,也被排除在選項之外。之後以適中的地理位置為主,參考地勢、海拔、空氣等指標,在竹、苗看了十幾處農地,最後選擇苗栗公館一處東北西南朝向、標高400公尺以上、視野良好,夏有涼風、無霾害,不受颱風及東北季風侵擾且地勢較平緩的山坡地,做為一圓田園夢的基地。
公館市區過新東大橋向東直行,尋夢園就在前方十幾分鐘車程的山區中。
平民百姓,一輩子難得有一次購地的經驗,為了慎重,除了自己及家人再三審酌、多方觀察外,初步選定後,還要邀請好友幫忙查看,提供意見。
以前爬山運動,總是行色匆匆,今日結伴前來查看地形,免了流汗喘息,倒是留下輕鬆的歡樂倩影。
小木屋是開發商的銷售接待中心,在近百株老樟樹環繞下,顯得廣告味十足,讓人看一眼就不禁產生好感。
如此美景,自然就成了拍照的必取鏡頭。
此地晨間的霧景頗為可觀,天氣好的時候,視線可直達18公里外的後龍、通霄海岸。
落日餘暉也很有看頭
來去自如的山嵐雲霧,不時為老樹林罩上一層薄紗,憑添幾許浪漫風情。
前後看了十幾趟,等家族成員大部分都認可後,這塊農地就這麼定下了。
剛除過草的農地。
▲在上方高大樹林的庇蔭下,中午過後仍有大片樹蔭遮蔽。
開發商特意為我們移植了一棵大樟木做為贈品
原本擔心活不了,想不到在工地主任悉心照料下,竟然奇蹟似的生機蓬勃長滿新綠。
簽約購地後,又過了四個月,才完成一切手續取得權狀,可冬天也到了,天候不利種植,於是先規畫棲身之處。然而年來社會輿論聚焦於農舍問題,合法取得建照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任務,只好退而求其次暫時以貨櫃屋充數。
▲▼受道路及地形限制,貨櫃場的大吊卡無法到達,需另外雇請專跑山區的卡車才能運送。
貨櫃屋運抵現場放置時,還要量測水平,經多次修正才順利定位落座。
這醜陋生冷的貨櫃屋,實為不得已的權宜之計,距離想像中的小木屋甚為遙遠,但也花費不少心力,到農地就超過20次,貨櫃場跑了8次,台北苗栗來回一趟里程250公里,從七月迄今,總里程不下8000公里,還真是個辛苦差事。
退休族投身田園農事,為人生下半場築夢,朝迎晨曦晚送斜陽,說來輕鬆閒適,但經過一年多的尋覓,雖終能取得一方園地,可見的未來,卻仍有諸多煩雜俗事有待克服。落腳之處需經一番整理,至少要符合基本條件,而農地如何開發規畫,農機具的準備及農事技術的學習等,這些未曾接觸的領域,都將是橫在眼前的挑戰,等待一一克服。
新農民,你做好準備迎接挑戰了嗎?
參考網頁: